更多内容

 

辽东湾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规划策略

 

 

  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旧城的膨胀、新城的聚集、环境的变化等诸多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城镇化所遇到的多种问题,重新思考城镇化所带来的复杂关系,重新思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寻找城镇化之源,就要挖掘城镇化的内生动力,这是基本出发点。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基本有三个要素,包括环境资源持续、公共服务先导和产业结构推动。它们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互相支撑、互相补充而密不可分。如果把城镇化比作一棵生长的大树,我们应该造就它的根,使城镇化深植于沃土中。当城镇化在内生动力的自发驱使下,城镇化才能由外力助长转化为内力生长,这样的城镇化才会健康有序发展。

 

  一.自然驱动与网络式生长

 

  在新型城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是发展的前提。保护资源环境,尊重生态肌理,顺应自然脉络,成为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之一。新型城镇化实现显山、露水、别具乡韵的空间形态是最基本的目标。

 

蓝带脉络

               

 

 

  辽东湾的城镇化结构形态生长于海湾半岛,湿地红滩和河网胡泊所形成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其结构布局遵循自然过程的内在规律,汲取自然流动的内在能量,在生态网格和原生斑块的穿插中,实现城镇化与自然的可持续共生。

 

  辽东湾地处渤海与辽河的交汇处,在规划布局中尽可能的保留和完善内陆滨河湿地和滨海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多条联系淡水河流到咸水海滨的多样水循环过程,使原本孤立的水系顺势有机的结合起来,营造网络化的城镇蓝带体系;在划定河湖、渠塘、水库和湿地保护的范围后,避免城镇建设影响水文过程的阻断;建立可持续排水系统,实现城镇流域内整体洪水管理,保持雨水渗透的自然水文循环,避免城区内涝;沿着城市蓝带脉络将中心区域、社区组团、健身广场、公园湿地、原生苇塘等城镇开放空间体系与滨水网络的高效衔接。

 

  绿网廊道

 

                    

 

  辽东湾的蓝带脉络形成自然的绿网骨架,把城镇公园、休闲绿地、疏导防洪等多功能用途的开放空间相互衔接,以健身休闲的慢行系统为主导,实现景观生态格局向城镇功能格局的空间转换。

 

  绿网廊道既是连接不同城镇用地的通道,又是分隔不同功能分区的软化融合的手段。把城镇中的体育健身、商业娱乐、会展博览、游船驳岸等功能区有机化结合,通过景观视线廊道实现多元化城镇的连贯性;把城镇中的企业办公、市民广场、特色展示、地域科技等功能区以绿色系统联系,构成以绿网为依托的布局形态,通过开放公共空间实现网络化城镇的主体性;把城镇中的游憩休闲、慢行系统、防洪减灾等功能区复合性使用;通过绿网的风廊道、水廊道和生物廊道的有机组织,完善城镇空气、水体、生物的循环和流通,以缓解城镇产生的热岛效应和雾霾形成。

 

  生态斑块

 

 

                    

 

  蓝带体系和绿道网络的有机编织构成了城镇主体布局的主体形态,这样的梳理过程既是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又不是完全的被动性的束缚,是多重制约下寻找恰当的平衡点。

 

 

  辽东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红色海滩、蟹塘稻米、芦苇湿地是其红、黄、绿三色资源的典型标志而闻名遐迩。这里的原生植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保留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斑块,不仅无需养护成本,而且具有观念价值、环境意义和经济效益。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追求植被的栽移,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辽东湾的规划策略中遵循生态网络格局,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大地斑块。在城镇区布局中化整为零,改变常规的板块模式,形成城镇区的岛式化肌理,以此建构城镇形态,形成顺应自然的独有特征。这种岛式化的组团,犹如自然生长的细胞,融入自然;而在城镇主要区域又刻意保留了这些原生斑块,反衬于城镇肌理中,丰富了北方滨水区城镇化的生态内涵。

 

  二.服务驱动与聚集式生长

 

 

  新型城镇化不单纯是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应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要关注城镇化品质。改善民生的标志就是解决民生需求,包括生活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就业需求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种需求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而促进发展。

 

 

  设施先行

 

  城镇化的服务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两部分内容,这是城镇化运行的基础,也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前提,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驱动力的滞后。

 

 

  辽东湾规划策略中明确服务先导,不单纯是基础设施先导,其形成系统协同运转后,可以打通城镇发展的脉络,保障城镇区的健康生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政府职能与服务先行。辽东湾的规划建设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展生活服务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的聚集作用,发挥其触媒效应。服务平台先行建设,关系民生的学校、医院和商服等公共设施;产业服务平台先行建设,以集约化为出发点,以建设企业总部为触媒点,集企业办公、商服机构和公共设施于一体,以服务为特征,集中布局,节约高效。这种观念为建设主体带来聚合效应,政府与企业联动,最大化的促进了辽东湾实体经济的拓展。

 

  健康体系

 

 

                    

 

  随着城镇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人们的宜居、健康和愉悦的生活需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新型城镇化中健身休闲平台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品质的基本要素。

 

  辽东湾的体育健康休闲平台是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分会赛场建设为契机。在海河交汇处形成了特色鲜明,景观环境多样化的大众健身公园。规划策略中确立了开放式、大众化、多功能的建设目标,在发挥大型公共设施承载重大事件的同时,关注其对周边环境的拉动作用;重视市民平时使用的综合性,强调体育设施向大众开放,成为市民健康娱乐和运动休闲的公众共享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了区域内的独特资源,以城市绿网为依据,通过自行车绿道系统、城镇微公园系统、滨水绿带系统构成了全民健身的全覆盖体系。这种景观和节点相互叠加的体系,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立体感的户外开放空间,为城镇居民健康的出行方式、健康的休闲方式、健康的运动方式提供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科技文化

 

 

                     

 

  城镇化建设应该为科技创新提供前瞻性的区域空间,实现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这些基本因素要关注地域性特质,以地域文化为后发优势,使其具备生长之根,城镇化要回归大众的认同感、历史感和归属感。

 

  辽东湾的科技平台通过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带动了高新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产品转化三者统筹协同联接。这个区域的建设融入城镇产业布局中,与港口、海洋、资源产业形成联动效应,为辽东湾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提供原创动力。辽东湾的文化平台极富地域特性,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绿带红滩的湿地文化、油田港口的产业文化,形成了城市、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人文体系。一方面,在城镇化布局中,因地制宜的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文化肌理,传承地域文化脉络;另一方面,规划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的湿地博物馆、石油科技馆、红滩展示馆和海港创意馆等,这既是城镇化公共设施先导的选择,又是代表城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这样的多层次文化平台,使辽东湾独特的城镇化性格得以强化,独特的城镇化文脉得以延续,独特的城镇化记忆得以再现,独特的城镇化乡情得以畅怀。

 

  三.产业驱动与辐射式生长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区与城镇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化到城市发展期的去工业化,产业区经历了城市的融合到分离的过程。由于早期工业的种种问题,去工业化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城市化的无奈选择;当工业区远离了城镇区时又带了一系列新问题。失去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无法聚集人口,无法推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重新思考新产业区与城镇化的新关系,产业区的新定位,通过软化连接的方式,使新产业区成为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驱动城镇化可持续的发展,形成城区--港区--产业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融合布局

 

  在辽东湾产业布局中,规划策略体现了港口带动的辐射作用,形成了港在城中,港城共生的格局。统筹考虑港口产业区与城镇的融合关系,确立了以港为源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绿色产业基地定位,同时关注海港物流区和海洋装备园区与城镇中非产业区的联动共生关系,用软化连接方式使其重新回归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

 

  要体现城在港中,主要是处理好港口产业区的功能布局,使其功能多元化。传统港口产业区往往是以运输和生产为主导的单一功能区域,其他功能区多做为生产配套区的设置而存在。辽东湾港口产业区则转变成为城镇主体综合功能的重要区域,与其它非生产区组成综合体,统筹考虑公共设施和学校、医院、银行等服务设施,与城市的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办公区等融为一体,形成复合式的,混合型的,具有多功能活力的新型港口社区。这样的规划策略给城镇化形态的建构注入了融合的观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