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建设对施工企业带来的效益体现

 

同望科技:刘文军

 

信息化已成为热词,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工信部近年来发布的有关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文件和纲要,从信息化起步较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到各企业均着手进行信息化规划或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毋庸置疑。随着网络、电子产品的发展,社会已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企业对各种信息快速反应和分析,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留得一席之位,企业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那么信息化建设到底能为施工企业带来哪些效益?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后会有哪些改变?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即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辅助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全面的业务处理,并自动对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其对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自动化。对于信息化系统,我们只要明确了业务流程,即明确了信息的规定走向和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数据进入后,信息系统就会自动运行,并及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显示在相关使用者方便查看的位置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推送,使用者可以实时方便地获取关注的信息,如此一来,繁琐的事务性工作量将会大幅减少。

2.数据传递及时。数据信息的发送、接收不受地理位置影响,实时到达,解决了以往文件、报表、资料等送、收费时费力的问题,并节省了过程中的成本消耗。

3.统计分析准确、检索便捷。信息化系统的查询速度快、统计处理及时、筛选分拣高效、分析范围广,既及时又准确,从而解决了以往利用手工翻阅各种资料文件或利用计算机传统方式辅助进行分拣、统计分析等繁琐的状况。以往领导需要的资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统计,准确性、及时性又难以保证的情况不再发生。

4.数据真实可靠、及时预警。传统的施工企业有一个特点即项目部迫于压力往往‘报喜不报忧’,各种报表都要经过‘加工’才进行上报,而信息化系统则是通过日常单据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并且自动上报,使得管理层看到的报表数据是‘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可以在信息化系统中设置各种预警条件,根据各部门、各层级关注重点不同可以分门别类设置,当某一业务有异常(如月实际进度低于计划进度55%)时自动预警提示。

信息化的诸多好处最直接的影响是应用者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节省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处理的时间,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预测、识别风险源、制定对策、措施,控制风险、减少失误,所谓打有准备之战,提高竞争能力。

信息化为企业所带来的这些效益都是由信息化系统的特性决定的。

综合的信息化系统一般采用B/S架构,即将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化应用集中在一个信息化平台上,部署在机关机房,应用者可以通过广域网、局域网等进行使用,即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办公;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业务的协同办公、分层逐级管理,通过授权体系,满足企业项目型、矩阵式管理;另外,通过新闻、公告、留言板、短消息、论坛、公文处理等日常办公功能,增强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发布,为企业内部沟通、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大大降低沟通成本。系统架构的特性解决了施工企业项目多、分布广、信息传递慢、准确性和时效性差、沟通不方便和成本高的问题。

信息化系统中各种业务数据由中心数据库进行统一存储,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自动汇总、统计分析,形成管理、决策所需数据,并通过各种分析图表、报表等方式进行展现,彻底摆脱了在大堆文件中翻阅数据资料、报表的烦恼,同时消除了数据在统计过程中的失真。中心数据库的另一个好处是历史数据能得到长久保存,使得项目经验成为企业经验,避免由于人员变动带来的无形资产流失,并且大量的历史数据能为后续的项目投标、实施作为经验数据支撑。

信息化系统将企业的组织架构融入系统中,实现协同办公、精细化分解、全民上线参与企业经营与企业成本管理,辅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带来的诸多好处可以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浏览次数: